河道砖铺设前基层处理的注意事项
河道砖铺设的基层处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,需从结构稳定性、排水性能及材料适应性等方面综合考虑。以下是基层处理的主要注意事项:
1. 基层清理与平整
施工前需清除基层表面的杂物、浮土、树根及松散土层,避免后期沉降。对原有地基进行检测,若存在软弱层或腐殖土,需换填级配砂石或灰土,换填深度根据荷载要求确定(一般不低于30cm)。平整度误差应控制在±2cm内,避免砖体受力不均导致断裂。
2. 压实度控制
基层压实度须达到95%以上(按重型击实标准)。采用分层碾压法,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30cm,优先使用振动压路机或平板夯逐层压实。对于狭窄区域,需人工配合小型机械夯实。压实后需进行环刀法检测,确保密实度达标。
3. 排水系统优化
河道环境易受水流侵蚀,基层需设置2%-3%的排水坡度,并预埋盲管或透水碎石层(厚度≥15cm)。若地下水位较高,应增设防水土工布或混凝土防渗层(C20以上),防止毛细水上升破坏结构。坡脚处需设截水沟,避免积水渗透。
4. 垫层材料选择
砂石垫层宜采用5-40mm连续级配碎石,厚度10-15cm,含泥量<5%。若需增强承载力,可铺设5cm厚干硬性水泥砂浆(水泥:砂=1:3)或C15素混凝土垫层。透水型河道砖基层需配合无砂混凝土或透水级配碎石,保证透水率≥0.5cm/s。
5. 防冻胀与伸缩缝处理
寒冷地区需在基层下增设30cm厚砂砾防冻层。混凝土垫层应每6m设伸缩缝(宽5-10mm),填充弹性密封胶。砖体铺设时需预留2-3mm缝隙,避免热胀冷缩变形。
6. 特殊地质处理
遇淤泥质土时,可采用抛石挤淤或水泥搅拌桩加固。填方区需分层回填至95%压实度,沉降敏感区域建议预压3个月后再施工。
7. 施工环境控制
基层处理宜在干燥季节进行,雨天需覆盖防雨布。施工后48小时内避免重型机械碾压,养护期不少于3天。验收时需复核标高、坡度及压实度,允许偏差需符合《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规范》要求。
合理的基层处理可提升河道砖抗冲刷能力,延长使用寿命至15年以上,同时减少后期维护成本。施工中需结合水文地质数据动态调整方案,确保工程安全性与生态性兼顾。

上一条:河道砖的抗压强度一般多少?
下一条:河道砖的纹理逼真度如何?







